原创首发:千年粽香(散文)
特约作家 李宝(黑龙江)
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,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先民的图腾祭祀。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中提出,吴越之地以龙为图腾,端午龙舟竞渡实为“龙图腾祭”的遗风,“手执五色彩丝,以应‘五彩文身’之俗”。这种原始信仰在岁月中逐渐演变,直到战国时期,屈原的纵身一跃为这个节日注入了不朽的诗魂。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当屈原抱石投汨罗,楚地百姓“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(《续齐谐记》)。为防止鱼虾噬食忠魂,人们“作粽投江”,又驾舟楫“击水驱鱼”,端午从此与“忠洁”二字深深绑定。魏晋时期,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五月五日,俗谓屈原投汨罗日,伤其死所,故并命舟楫以拯之。”从自然崇拜到人文纪念,端午完成了从节气到节日的重要蜕变。
端午的文化意义如同双面铜镜,一面映照着先民对生存的敬畏,一面折射着民族对精神的坚守。作为夏至前的重要节点,古人视农历五月为“恶月”,《礼记》有“仲夏之月,令会男女,奔者不禁”的记载,实则暗含以集体活动驱散疫病的祈愿。民间“采艾草悬门楣”的习俗,源自《荆楚岁时记》“五月五日,四民并踏百草,又有斗百草之戏”的记载,艾草的辛香被认为可“避毒气”。苏轼在《浣溪沙》中写道:“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”,描绘了宋人以兰汤沐浴祛病的习俗,这种对健康的渴求,至今仍在端午的香囊、五彩绳中延续。另一面镜中,屈原的精神光芒穿越千年。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(文秀《端午》),当人们在端午诵读《离骚》,实则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陆游在《乙卯重五诗》中“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”的闲适,背后是“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的庄重,节日成为承载民族气节的文化容器。
端午的演变史,是一部从宫廷走向民间的生活美学史。汉代宫廷盛行“端午赐扇”,《汉官仪》记载:“夏至,赐百官五色团扇,题曰‘扇’字,取义‘扇暑’。”这种雅事到了唐代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狂欢,李隆基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》中“穴枕通灵气,长丝续命人”,描绘了宫廷中“系长命缕”的习俗,而民间则更添烟火气——长安百姓“造粉团角黍,以小弓射之,中者得食”(《开元天宝遗事》),竞技与饮食结合,让节日充满生活趣味。宋代端午已形成完整的民俗体系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,卖桃、柳、葵花、蒲叶、佛道艾,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。”明清时期,端午更与商业文明交融,苏州人“五日市扇,名‘端午扇’”,杭州西湖的龙舟竞渡“画舫云集,渔歌互答”(《清嘉录》)。从士大夫的“曲水流觞”到市井百姓的“打糕角黍”,端午在流变中始终保持着文化的弹性。
当端午的粽香飘过大江南北,各地的风土为其染上斑斓色彩,形成一幅活态的文化地图。
湘西:辰龙关下的龙舟绝唱。沅水流域的苗族龙舟堪称一绝,船体以整木雕成,长达20余米,龙头饰以水牛角,船尾插“凤凰旗”。清代《乾州厅志》记载:“苗俗五月端午,鸣钲击鼓,载舟于河,以像竞渡。”这里的龙舟赛不似江南的竞技,更像一场与水神的对话,船工们唱着《龙船歌》,歌词中“上河龙下河长,河河都出好儿郎”的呐喊,与沈从文《边城》中“鼓声如雷鸣,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,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”的描写遥相呼应。
闽南:博饼声里的家国记忆。厦门的“中秋博饼”实则源自端午,相传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,为解将士思乡之情,发明了以骰子博饼的游戏。如今端午这天,闽南人家除了“裹肉粽、蒸米糕”,还会摆出“博饼桌”,六粒骰子在瓷碗中撞击的脆响,与“一秀、二举、四进、三红、对堂、状元”的唱和声,构成独特的节俗交响。明代何乔远《闽书》中“端午作‘五瑞图’,以艾为虎,以蒲为剑,置之门户”的记载,在此演变为更具生活气息的民俗表达。
黔东南:粽香里的苗侗密码。黔东南的侗族“黑粽”独具特色,用草木灰浸泡糯米,蒸出的粽子呈乌黑色,传说与侗族英雄“姑婆”有关——她曾以黑粽为兵粮击退敌军。节日里,侗族姑娘们身着“亮布”盛装,头戴银饰,在“月堂”对唱《端午歌》:“五月五,粽包香,阿妹河边洗花裳。”而苗族的“跳花节”则在端午达到高潮,小伙子们吹着芦笙,姑娘们舞动“百褶裙”,裙摆上的12道褶纹象征12个月,每道褶纹间的刺绣都是一部迁徙史诗。
江浙:诗画中的端午意象。苏州的“五黄宴”闻名遐迩,黄鱼、黄瓜、咸鸭蛋黄、雄黄酒、黄豆粽摆上餐桌,陆游笔下“时清人不惊”的平和,在此化作“吃了五黄,病痛不生”的民间智慧。杭州西湖的龙舟则透着文人雅趣,明代李流芳《西湖竞渡》中“龙舟十余,绣帘朱槛,观者如堵”的盛况,至今仍在端午重现,只是船上多了穿汉服的“屈原扮演者”,吟哦着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,将诗意融入水光。
当高铁驶过汨罗江大桥,端午的文化基因仍在现代生活中生长。年轻人用3D打印技术制作“科技龙舟”,在虚拟空间重现“鼓声三下红旗开”的壮阔;老字号推出“低糖艾草冰淇淋”,让传统香料与现代口感碰撞出惊喜。而在广州的“非遗墟市”上,老人教孩童用彩线缠裹“立体粽”,线绳穿梭间,《诗经》中“采蓝采蓝,于彼空桑”的古意与都市的霓虹相映成趣。
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”,这个承载着图腾记忆、诗魂精魄与生活智慧的节日,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彩绳,一端系着“路漫漫其修远”的求索精神,一端连着“人间烟火气”的现世温情。当我们在端午剥开粽叶,尝到的不仅是糯米的甜香,更是一个民族用两千年时光酿成的文化滋味。
作者简介:李宝,现供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、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会员、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、全国公安文联会员、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九届政协委员、省作家协会会员、黑河市作家协会会员、五大连池市文联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、省公安厅特约调研员。
流程编辑:詹亚军、段咏永红、责编:肖小军、骆韦华、曹建军、审读:肖景波、何好学、罗行仙、审图整理:王磊、田远波、李京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