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邑古城
诸邑古城位于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,地处潍河冲积平原。这里土地肥沃,交通便利,北距潍河500米,南距庙山(又名石屋山)100米。清乾隆《诸城县志·古迹考》记:"诸,鲁汉即其地立诸县,至高齐废,并入东武,在今县西南三十里,石屋山北,亦呼季孙城"。
另据《水经注潍水》条记,水又东北,迳诸县古城西,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防,《传》曰城其下邑也。王莽更名诸并矣。"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》和由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,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中,谓"诸',商代诸侯国,今诸城县西南。"可知,诸邑古城延续时间较长,自商代以来,就是山东半岛中南部的一座名城重镇。
诸邑古城自北齐年间废弃以后,因多年的耕作及潍河泛滥的影响,地面上的建筑荡然无存。在古城范围内及乔庄的周围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陶片,应是诸邑古城的遗存。1980年4月昌潍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对诸邑古城进行了考古调查,并采集了周至汉代的陶片、瓦片等标本。通过调查初步确定,古城址的范围:南北长2000米,东西宽1500米,总面积3000方米。古城址的北部,也就是现在乔庄村的东面与东北面,发现大量的砖瓦陶片堆积,皆为汉代遗物。陶片堆积范围,南北约120米,东西约100米,处于古城址北偏中位置,应是古城的宫殿建筑群所在地。故城址东边有一水沟,村民相传,是当时诸县城的护城河。
1977年,在古城遗址西南1500米的庙山西侧发现一座春秋墓葬,出土了一批鼎、壶、盘、、罐等,纹饰精美,造型厚重,
系贵族墓陵,此墓当与诸邑古城有关。
近年来,在古城址的周边地区陆续出土了数批东周时期的青铜器,尤其是在乔庄北,隔潍河相望的蒋家庄发现了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群,为研究诸邑古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
庙会由来
庙山,素有"九顶莲花山,八宝朝阳洞"之称,以历史悠久,庙会兴盛而闻名。
庙山原名石屋山,面积5平方公里,海拔135.8米。据北魏《水经注》载,时山上有乱石堆彻的小屋,因名以石屋。石屋山上有一天然石洞,明代被命名为"桃花洞",因洞前修建有寺庙,故又称庙山。
清初诸城名士李澄中有《石屋山歌》云:野夫扶杖得宽容,石屋山头听暮钟。一缕白云自今古,春来挂遍涧门松。描述了石屋山的风光山色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。
石屋山有庙会,源于明末,盛于清代中晚期,每年一度,一直延续至今。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期间,人们总是纷至沓来,游玩踏春,焚香饮酒,燃放鞭炮,祈福、求财、盼平安。
金巴山,银积沟,比不上石屋山北洼好土头
这庙山自盘古开天地生成以来,便是一极具灵气的地方。灵秀庙山,浩浩潍水,夹峙而成一金银不换之处。始起于潍水之滨的上古明君舜帝,年轻时受继母从弟排挤在诸冯难以立足,沿潍河流荡到这里,前踩踩后看看,发出了由衷的感叹:金巴山,银枳沟,比不上石屋山北洼好土头。于是就在这里立足定居。到舜受尧禅让为君,有些人听说舜的老家是诸冯,就把他出游前居住的地方称为"诸邑"。史料记载,到商代这里就已是一座雄踞一方的名城重镇。比处于现在位置的诸城立城早了五六百年呢!
庙山简介
庙山,素有"九顶莲花山,八宝朝阳洞"之称,以历史悠久,庙会兴盛而闻名。
庙山原名石屋山,面积5平方公里,海拔135.8米。据北魏《水经注》载,时山上有乱石堆彻的小屋,因名以石屋。石屋山上有一天然石洞,明代被命名为"桃花洞",因洞前修建有寺庙,故又称庙山。
清初诸城名士李澄中有《石屋山歌》云:野夫扶杖得宽容,石屋山头听暮钟。一缕白云自今古,春来挂遍涧门松。描述了石屋山的风光山色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。石屋山有庙会,源于明末,盛于清代中晚期,每年一度,一直延续至今。
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期间,人们总是纷至沓来,游玩踏春,焚香饮酒,燃放鞭炮,祈福、求财、盼平安。朝阳洞,当地人也叫仙人洞。口耳相传,此地极有灵气!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的庙会,盛况空前!
流程编辑:詹亚军、段永红、责编:丁元标、吴志雄、审读:吴晓明、郑利达、李宏伟、审图整理:韩学山、赵波、柴泽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