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博览 > 正文

姚崇实║沈鹏先生诗词的神韵

2024-04-24 15:41:10   来源:姚崇实 燕赵诗评讯   评论:0 点击:

主办单位

 


 

著中心


[2024年第11期

∕总第11期 ]


 

沈鹏先生诗词的神韵


姚崇实


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有神韵,诗、书、画皆然。“神韵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,是中国古典诗、书、画一贯追求的艺术境界。古代的经典之作都是有神韵的。到了当代,有神韵的作品虽然也不少,但无神韵的东西更多。
沈鹏先生的书法作品和诗词作品都是有神韵的。这里只说他的诗词。
所谓“神韵”,前人还称之为“神”“韵”“情韵”“气韵”“韵致”“韵味”“兴趣”“兴味”“滋味”“味道”等等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隐秀》主张:“深文隐蔚,余味曲包。”锺嵘《诗品》提倡“有滋味”,“使味之者无极,闻之者动心,是诗之至也。”明人彭辂《诗集自序》强调:“盖诗之所以为诗者,其神在象外,其象在言外,其言在意外。”清人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指出:“读古人诗,须观其气韵。气者,气味也;韵者,态度风致也。” 这些人所说的“余味”“滋味”“神”“气韵”等等,都是指“神韵”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神韵呢?其实就是艺术作品的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、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。所谓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,就是艺术形象之外的象或景,就是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出来,却可以引导读者通过联想、想象浮现在脑海中的形象、景物、场面等等,这是由读者的联想、想象扩大、补充的艺术空间。所谓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,就是文学作品语言之外的意或音,是作品没有直接说出来,却可以引导读者通过思维而领悟出来的意思,包括感情、思想、旨趣等等,这是由读者的思维、领悟扩大、补充的艺术空间。清人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说:“所谓神韵,即事外远致也。”他所说的“事外远致”,即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、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。

前人特别推崇诗歌的神韵,即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。宋人严羽《沧浪诗话》曰:“诗之极致有一,曰入神。诗而入神,至矣,尽矣,蔑以加矣。”宋人范温《潜溪诗眼》云:“韵者,美之极。”又云:“凡事既尽其美,必有其韵,韵苟不胜,亦亡其美。”元人揭曼硕《诗法正案》云:“而其妙者,意外生意,境外生境。”元人杨载《诗法家数》云:“语贵含蓄。言有尽而意无穷者,天下之至言也。”清人王士祯《池北偶谈》云:“总其妙在神韵矣,‘神韵’二字,余向论诗,首为学人拈出。”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使读者看到无穷的形象、景物、场面,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使读者悟出不尽的感情、思想、旨趣,二者均使作品的艺术空间和象征意蕴最大化乃至无穷。这种神韵使作品余音绕梁,余香在口,耐人咀嚼,耐人思索,涵咏不尽,品味不尽,从而产生特有的审美效果。
沈鹏先生的诗词就是如此。如《谢季羡林赠<牛棚杂忆>》:“事有固然牛鬼知,忍将闲坐助谈资?史无前例应无后,宫女白头话旧时。”这首诗使读者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“史无前例”的特殊时代,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时代的各种情景,并不由自主的产生深入思考: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时代?那个时代以后是否还会出现?广阔复杂的历史场景,具体深入的思索领悟,使作品产生无限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,耐人咀嚼,耐人思索。  

  沈鹏诗词的神韵首先来自于作品深刻丰富的意蕴,即深刻独到的思想、真实强烈的感情。作者对社会与人生、历史与现实有深入的思考、独到的认识、真实的感受、深刻的体验,并表现在作品中,这使其作品感情真挚、思想深刻、意蕴丰厚,绝不同于思想感情贫乏、内容空虚平庸的形式主义作品。如《汉墓即句》:“墓室深深几许深,昏昏世上历冬春。生前乐事冥中受,盗墓原来筑墓人。”这首诗表达了对历代统治者大兴墓葬、肆意奢侈的嘲讽。在作品引导下,读者想起汉代统治者墓葬的奢侈,并联想起历代统治者墓葬的奢侈,又想到历代统治者墓葬的被盗被毁,从而领悟出正是统治者自己招来盗墓、毁墓之人,正是统治者自己使墓葬被盗被毁。此诗具有无穷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,神韵充足深远悠长。而这种充足深远悠长的神韵,归根结底来自于作品深刻丰富的意蕴。

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,既要有正确深刻的思想感情,又要有优美合适的艺术形式。意蕴深刻丰富,并以优美合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,这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。思想感情贫乏,内容空虚平庸,徒有形式之美的所谓“作品”,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,是假花、纸花、塑料花,这样的东西是不会产生神韵的。所以,诗歌首先要有深刻丰富的意蕴。中国古典诗歌讲究“立意”。所谓立意,就是确定作品的主题。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主导情感,是作品的灵魂,统率着作品的内容与形式。正如王夫之《薑斋诗话》所云:“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,俱以意为主。意犹帅也。无帅之兵,谓之乌合。”因此,创作一篇作品,首先要立意,首先要确定作品的主题。作品的主题是否正确、深刻、独到,决定作品的好坏、高低、优劣,所以,立意必须在正确的前提之下,深刻、高远、独到。
宋人黄彻《蛩溪诗话》云:“故昔人论文字,以意为主。”明人李腾芳《山居杂著》云:“作文须先立意。”又云:“立意须当如何,唐荆川曰:‘须有一段不可磨灭之见,然后能剿绝古今,独立物表’。”诗词创作也是如此。在诗词创作中,首先要立意,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意是否深刻、高远、独到;要见人所未见,写人所未写,言人所未言;要揭示社会、历史、人生的真谛和哲理,揭示社会、历史、人生的本质和规律;要醍醐灌顶,振聋发聩,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刻丰富的意蕴,才能产生充足深远悠长的神韵。沈鹏先生的《汉墓即句》等作品不就是这样吗?
然而,只有深刻丰富的意蕴还不够。深刻丰富的意蕴还要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。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,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描绘社会生活、表达思想感情的,只有这样,才能产生美感,才能成为艺术。深刻丰富的意蕴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,才能含蓄蕴藉,才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,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和领悟,才能产生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、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,才能产生神韵。艺术形象包括人物、情节、环境,具体到诗词作品,就是人、事、景,诗词就是通过人、事、景反映社会生活、表达思想感情的,就是通过人、事、景表现深刻丰富意蕴的。

沈鹏先生的诗词就是这样。作品深刻丰富的意蕴,即深刻独到的思想、真实强烈的感情,对社会与人生、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、独到认识、真实感受、深刻体验,都是通过人、事、景表现出来的,都是与人、事、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如《沈园》:“往事如烟尚可哀,依稀何处旧池台?放翁一曲《钗头凤》,多少痴人接踵来!”这首诗的笔触从古到今,表达了作者对陆游、唐琬的无限同情,抒发了来到沈园故地的无限感慨,描写了历代痴情男女争相到此游览凭吊的盛况,暗示了爱情在人类生活和人类心理中的重要地位,寄托了十分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,具有十分深刻丰富的意蕴,使读者想起陆游和唐琬的故事,并产生一系列的思维、情感活动,进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评价,领悟作品的内在涵义,产生了无限的象外之象、言外之意,产生了无穷的神韵。显然,这一切都与作者描写的人、事、景密切关联,作品的深刻丰富意蕴是通过对人、事、景的描写表现出来的,读者的联想、想象、思维、情感活动也离不开作者描写的人、事、景。
中国古典诗歌讲究“借景抒情”、“情景交融”,并成为诗词创作的基本表现方式。这里所说的“情”指主观,也包括思想;这里所说的“景”指客观,也包括人和事。人的活动就构成事,事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,人、事、环境共同构成诗词所描绘的“景”。“借景抒情”“情景交融”就是指通过“景”表现“情”,“情”要含在“景”中。明人谢榛《四溟诗话》云:“景乃诗之媒,情乃诗之胚,合而为诗。”明人许学夷《诗源辨体》云:“唐人意在景象之中,故景象可合不可离也。” 明人李渔《窥词管见》云:“情为主,景是客。说景即是说情,非借物遣怀,即将人喻物。”清人王夫之《姜斋诗话》云:“情景名为二,而实不可离。神于诗者,妙合无垠。巧者则有情中景,景中情。”

诗是思想感情的表现,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,这样才能成为诗。“借景抒情”、“情景交融”,才能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形象的景物,才能使思想感情含蓄蕴藉,才能激发读者的联想、想象、情感、思维,才能产生象外之象、景外之景、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,才能有诗的神韵。所以,谢榛《四溟诗话》云:“夫情景相触而成诗,此作家之常也。”王夫之《明诗评选》云:“情景一合,自得妙语。”沈鹏先生的诗词通过人、事、景表现深刻丰富的意蕴,深刻丰富的意蕴蕴含在人、事、景中,其实就是“借景抒情”、“情景交融”。如《杨花》:“飘荡游移任所之,非花非雪暮春时。满空拂乱时人眼,得意随风不着枝。”此诗描写了暮春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,象征、批评了某些人的不守根本、没有立场,妨碍他人、混扰他人,缺乏自觉、怡然自得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引人联想,引人思索,使读者看到无穷的象外之象,悟出不尽的言外之意,神韵充足深远悠长。
清人吴雷发《说诗菅蒯》说:“诗须得言外意,其中含蕴无穷,乃合风人之旨。”如今的诗词写作,形式主义泛滥,内容空虚平庸,一味堆砌辞藻、琢磨声律。在这样的狂盛风气中,沈鹏先生的诗词尤其值得我们学习!

特殊说明:配图来自网络,若有不便请联系删除

 


作者简介



姚崇实,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,中华诗词学会理事,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,承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,在国内多家诗词组织任顾问等职,在多家诗词刊物任编委等职,出版学术著作多部、诗词集二部,在众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一百余篇、诗词一千余首。



《燕赵诗评》微刊社组织机构

编委会

 

  尧山壁 王学新 李剑方

:郭羊成

编委会副主任

        梁剑章 高天民   韩存锁  殿

        席   马辉     

        姚      伟  王玉明 

        刘德美 张   雷     

        安    江合友   王   英


编辑部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副  主   

     吴征辉  谢应藻  张月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张   悦   张   韧


本期编辑:吴征辉

本期审核:宋红梅

推文:郭羊成、贾连兴

流程编辑:詹亚军、段咏虹、责编:丁元标、吴志雄、审读:吴晓明、郑利达、李宏伟、审图整理:韩学山、赵波、柴泽永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正是读书好时节——忻州实验中学举行第29个“世界读书日”系列活动
下一篇:读书日随笔

Copyright © 2023 · 版权所有 蓝剑馨声书画艺术新媒体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

京ICP备2022033327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4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