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物故事 > 正文

那封39年前的家书,再次曝光了!

2024-05-12 20:10:35   来源:前线编辑部 人民前线    评论:0 点击:

作者 | 曹继可

1985年8月,地方大学毕业生胡国桥,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后主动报名赴边疆前线,来到了最前沿的某部三连。

后来,三连被原成都军区授予“坚守英雄连”荣誉称号,胡国桥荣立一等战功。

 

▲1985年胡国桥在前线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。当年,通讯很不发达,与家人联系只能靠有限的书信往来,亲人的每一封信都是对战士的巨大安慰和鼓励。那时,胡国桥收到了妈妈的一封信,连队把这封信复写多份,发到了各个哨位。

胡国桥在前线收到的妈妈来信
战友们都说这封信不是写给他一个人的,是写给所有前线战士的。妈妈在信中这样写道:
国桥,我想念的儿子:
你出征已近三个月了,在这三个月中,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你。我几次想拿起笔来给你写信,但是作为一个儿子在外出征的母亲来说,这信又该是怎么写呢!是骄傲、是激动、是思念、是不安……多少种感情凝结在一起,真是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。”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,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,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句,现在对我来说体会尤深。你出征前和出征后的几次来信,我都反复看读多遍,有些句子竟能背诵如流。在信中,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儿子再也不是一个胖乎乎的娃娃了,而今变成了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,为了亿万人民的安宁,戎马边关,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
你大学毕业后,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者,一个研究生,可以回到家乡,回到你哥哥及我们身边,享受常人应该享受的欢乐。然而你没有这样做,却选择了最艰苦、最神圣的职业,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嘱托,入了军校,上了前线,接受那血与火的考验——灵敏度最高的试金石!在这一点上,全家是放心的,我可以大胆地说,我的儿子,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发热的,都会做一名让祖国和我们骄傲的儿子。
我虽然是五十多岁的人了,但我仍参加了刊大学习,目前正在加班复习,准备参加十一月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。对于我,学习的难度是很大的,像我这样的年纪,文凭和资本对我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,但我只想通过参加考试来强迫自己学习,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业务水平,争取为党多做点贡献,对得起我在前线打仗的儿子。让我们母子二人在遥远的北国南疆来一次挑战吧!
领导对咱家很关心,最近要派人帮助咱家修房子,我们谢绝了,咱家的家风就是奉献,无私地奉献。
别不多谈,盼回信。盼儿,杀敌立功还!

想念你的妈妈

1985年10月6日


 
从战场下来后,胡国桥妈妈的这封信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。

▲中国革命博物馆征集文物收据
2022年,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的国家博物馆“人格的力量——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”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。

▲国家博物馆“人格的力量——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”展厅入口
这次展览中的大量展品系首次对外展出。一批饱含家国情怀与亲友情感的书信与手迹类展品,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梦想和追求、情怀和担当。其中,胡国桥母亲的这封信位于第四单元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展区。
相比展览中李大钊、何叔衡、周介甫等革命先辈的珍贵手稿和文物,这封信写于新的历史时期,年代虽然没有那么的久远,但它包含了同样的使命担当,和解放前的革命文物同样珍贵。

▲文物简介
前不久,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深走实、见行见效,某旅组织开展“铁心向党铸忠诚、同心奋进担使命”暨“学英雄、赞英雄、当英雄”主题活动。特邀战斗英模、军地院校专家教授来队,为官兵们送上了一系列走“新”又走心的大思政课。

当文艺演出情景剧《坚守》节目中再现胡国桥妈妈这封信时,现场官兵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而扮演胡国桥的演员更是热泪盈眶。

▲情景剧《坚守》节目剧照
“最后一碗米,用来做军粮;最后一尺布,用来缝军装;最后的老棉被,盖在担架上;最后的亲骨肉,送到战场上!”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英雄母亲的家国情怀。
养育之恩重如山
天高地厚永不忘

让我们向天下所有的母亲

致以崇高敬礼
 

流程编辑:詹亚军、段咏虹、责编:丁元标、吴志雄、审读:吴晓明、郑利达、李宏伟、审图整理:韩学山、赵波、柴泽永 

 

 
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濮院镇“濮贤讲堂”启动,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获评者开讲
下一篇:39年后,再读云南老山前线红色家书

Copyright © 2023 · 版权所有 蓝剑馨声书画艺术新媒体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

京ICP备2022033327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4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