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摘作品 > 正文

历经磨难的国宝:司母戊大方鼎

2023-07-01 11:25:54   来源:百度   评论:0 点击:


司母戊大方鼎,又称后母戊鼎,是商后期的重要青铜器,也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,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,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就文物的传奇经历而言,至少在20世纪,鲜有能超过这个大鼎的。鼎的原意是古代用来烹煮、盛放肉食的器皿,在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中逐渐演变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,从夏商周三代延续至整个封建时代。定鼎中原、问鼎天下这些成语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

司母戊大方鼎总高133㎝、口长110㎝、口宽79㎝,重832.84kg;体型巨大、浑厚,鼎耳厚重立体,鼎腹呈长方形,下有四柱足支撑。鼎身上主要饰以饕餮纹饰。四面接合处则饰以扉棱纹,其上刻以牛首和饕餮的形象。

 饕餮纹,商朝青铜器特色纹饰

在吴晓波所著的《浩荡两千年: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-1869年》里,历史学家对当时铸造这件大型青铜器的所用人工、燃料、工艺进行了合理推测推测,据说要使用数千工人,消耗上千公斤金属原料,通过精密配合数月才能将此大国神器铸造而成。

 

大鼎出土的时候正是抗战全面爆发后,日寇气焰熏天的那个年代。当时出土的安阳地区已是沦陷区。知识贫乏的村民们不认识这个大家伙是什么东西,一时间议论纷纷,国宝出土的消息就这样不胫而走。很快有文物贩子上门向大鼎主要发现者,一名叫吴培文的普通农民收购此物,开口就是20万大洋。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,金额之巨大让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无法拒绝。但是文物贩子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将大鼎大卸八块以方便运走。于是村民们开始用种地、打铁的各种工具忙活起来,除了把鼎腿锯出个豁口,鼎身却安然无恙,铁锤敲击的声音如同撞钟一样令人不安,似乎是大鼎在受难时发出的一声声怒吼。村民们纷纷害怕了,遂放弃了砸鼎、卖鼎的念头。

 

一劫未了,一劫又起。大鼎出土的消息和每晚砸鼎的巨大响声又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,一个叫黑田荣的日本军官闻讯赶来参观,看着这个双眼发光、贪得无厌的日本人,村民们感到了大鼎被日本人盯上可就难保了。日本人一走,村民们开会商量对策,开了一晚上的会,结论就是祖宗留下的东西,必须要砸了运走,说啥也不能给这些东洋鳖孙。在一声声斩钉截铁的应和声中,砸鼎第二季开始了,为了避免再有响声,只好用棉被包裹,不断锤击鼎身,但是大家费了很大力气,也只砸下个耳朵,就再也砸不动了。眼看着日本人就要来了,只好将鼎埋到马棚里。日本人来时乱翻一通,怎么也找不到大鼎。村民们知道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,将大鼎重新找一处更为偏僻的地方深埋后,参与砸鼎埋鼎的村民相约守护秘密后就四散逃离了。

 

抗战胜利后,大鼎于1946年6月重见天日,立即轰动全国,被当作蒋委员长60大寿的贺礼送往南京。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节节失利,1949年逐步撤往台湾的时候,大鼎虽也被列入转运名单,无奈过于沉重,万幸没有被转运走,永久地留在大陆。

 

 

司母戊大方鼎不同于一般的文物,历经劫难却能够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,实在是国人之幸事,暗含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、命脉不绝、等待复兴的隐喻。
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四羊方尊
下一篇:司母戊大方鼎的传奇经历

Copyright © 2024 · 版权所有 蓝剑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

京ICP备2022033327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450号